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: http://localhost:8080/xmlui/handle/123456789/99866
Title: 兒童美學
Authors: 林文琪
Issue Date: 2010
Publisher: 臺北醫學大學
Abstract: 美學是一門探究感性認識的學科,本課程主要是以兒童畫為實例,藉由兒童繪畫的觀賞、摹仿與習作,引導學生發現在自己身上的感性認識或身體化認識的過程。 本課程分成二個部分:理論學習、行動學習。 【理論學習】本單元主要在強化理論與經驗的聯結,引導學生經歷形成理論的過程 (theorizing) ,因此把課程安排成四個階段:(1) 經驗的喚起:或經由討論喚起學生的經驗記憶,或藉由兒童繪畫行動的模仿,體驗兒童繪畫行動的過程;(2) 描述經驗:藉著反思日誌的撰寫,引發學生對自己繪畫行動的好奇、反思與探索:描述、分析、解釋自己的繪畫行動;(3) 分析經驗:在課堂上以提問式教學法,引導學生進一步反省自己經驗的基本特徵或結構;(4) 美學理論的閱讀:最後引入描述審美經驗的美學理論,讓學生一邊接受美學理論,一邊檢視自己的經驗,以加深對自己審美經驗的認識。本課程所安排的系列美學主題有: 1.美學入門 (劉昌元,現代美學的範圍) 2.感性認識 (Alexander Baumgarten,美學) 3.摹仿與認識 (Lipps,移情說美學) 4.摹仿與身體知覺 (Hermann Schmitz,身體現象學) 5.身體律動與線條運動 (Merleau-Ponty,眼與心;Mark Johnson, Immanent Meaning to Gesture) 6.兒童塗鴉線條的身體性 (Wolfgang Grozinger,兒童塗鴉) 7.兒童塗鴉線條的觸覺性 (Rudolf Arnheim,藝術心理學新論) 8.兒童畫的視覺思維 (Rudolf Arnheim,視覺思維) 【行動學習】:「向特殊兒學習」 課程後三分一安排行動學習,學生到文山特殊教育學校陪伴特殊兒畫畫,共四次。在陪伴特殊兒畫畫的過程中,思考如何為特殊兒規畫適性的教案,改善與特殊兒的互動模式,並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詮釋性的理解。主要引導學生經歷經驗學習的循環過程──(1) 經歷問題情境;(2) 觀察與反思;(3) 抽象概念的重構;(4) 試驗四個階段。
Description: CH 1.學習經驗反省; CH 2.何謂通識教育; CH 3.課程介紹; CH 4.行動學習入門; CH 5.美學入門; CH 6.模仿與認識; CH 7.模仿與身體知覺; CH 8.身體律動與線條運動; CH 9.兒童動作的觀察與摹擬; CH 10.兒童繪畫的身體性; CH 11.兒童繪畫的觸覺性; CH 12.視覺思維
link: http://get.aca.ntu.edu.tw/getcdb/handle/getcdb/252685
Keywords: 文史哲藝術;美學;感性;學科;兒童繪畫;摹仿;習作;理論學習;行動學習;經驗記憶;模仿;繪畫行動;反思
Theme:影片-人文類

Files in This Item:
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.


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,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,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.